2009年12月27日 星期日

病態

小說病態封面圖  好一陣子沒有閱讀純文學的書籍了,上一本「血色童話」大概是半年前的事情,到在都沒補上讀後心得。前幾週假日帶捲上圖書館,突然興起逛附近二手書店的念頭,就這樣恰巧發現了既晴這本最新的作品。想起數年前曾經彼此有過對小說創作的交流,對於他如今能真的在這個創作領域持續發光發熱感到萬分欽佩,想起他之前早已默默耕耘數年,「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果然沒錯。

        這本書,算是一個媒介,讓我一窺失聯已久的他目前的近況與功力。



        從以前我就有所知,既晴非常偏愛詭譎的風格,特重氣氛的營造。這本「病態」,雖然不是過去我們所熱切討論的推理小說類型,但以驚悚小說的本質,真的是特對他的筆路,題材、故事、筆鋒,無一不渾然天成,集心理驚悚於大成。

        史蒂芬金之所以成為恐怖小說之王,在於他非常擅寫心理狀態與從一般人生活中取材,這本小說幾乎是可將作者推向與史蒂芬金齊名之作,不需要描寫過度血腥或血花四濺的場景,單純從描述人的思維與讓讀者猜測主人翁們採取的下一步舉動,就足以讓人汗毛直豎,頭皮麻了半响。

        四篇短篇故事集結,一如作者的企圖,反映出四種不同的病態心理。

        第一篇,反映出一種偏執之下所產生的幻覺和妄想,導致主人翁恐怖的自殘。想想我們有時喜歡咬著手指或指甲,不咬不舒服,這種小小的偏執,在這篇故事被放大鏡放到極大,帶來極恐怖的效果。

        第二篇,吃人肉似乎是廉價恐怖片常見的情節,但既晴君對細節的細膩描繪,仿若身歷其境,當氣氛凝重到溢滿之際,最後一個意外的伏筆,像是一口氣將著裝滿恐懼的臉盆完全潑灑出來,原來,真正的吃人者與被吃者竟然是...?

        第三篇,談到兒童犯罪。這篇恐怕因為太過難以令人置信,讀者難以融入這個情境,所以有些減輕了驚悚的力道。尤其是我這已經有個女兒,出於百分之百認為天真無邪的小孩子不可能有這麼難以置信的犯罪思維,就算我們常常為了語出驚人,人小鬼大的女兒所說的話所吃驚,也都以可愛的想法看待這件事,從不曾想像孩童是否有個巨大的陰謀運作著。

        第四篇,是我最激賞的一篇。不但有著細膩的布局,精彩的轉折,提供給讀者兩種可能的開放性結局,更是讓無法確定真相的讀者享受了雙倍的驚悚和恐怖,不管讀者選擇的是哪一種可能,都逃不開作者恐懼的魔掌。

        恐怖小說之所以真的令人不寒而慄,是因為他同時提供了一個可能真的發生這種故事的合理情境,而且讓人相信若有適當的機會與環境,這些故事就會成真。這樣的條件,對於擅寫推理小說的既晴算是對號入座,發揮淋漓盡致。我之所以那麼入迷「X檔案」影集,也是出於同樣的原因。

        小說虛虛實實,到底虛的多少,實的又佔多少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